《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
 重要知识点概要
 第1章
 1.网络边缘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C/S方式和P2P方式;
 C/S方式:客户和服务器都是通信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P2P方式:两台主机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或服务提供方
2.OSI七层体系结构包含哪几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TCP/IP四层以及五层网络体系结构;
 五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四层
 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4.理解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运输层: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将IP数据报组装成帧
 物理层:传送比特
5.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电路交换:全部通话时间内,两个用户始终占据端到端通信资源,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速率快。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必先占用一条端到端传输资源,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以提高整个网络信道的利用率。
 分组交换:迅速时延小,更灵活,可靠,高效。
 缺点:分组在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开销。
第2章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如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2.香农公式;
 S/n(hz)=10log10(s/n)(w)
 C=wlog2(1+s/n)
 3.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复用
 时分复用:用户在不同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频分复用:用户在相同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波分复用:光的频分复用
4.码分多址CDMA;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规格化内积为0,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5.传输媒体分类;
 引导型: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非引导型:无线,红外,大气激光
第3章
 1.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验
2.透明传送,字节填充,零比特填充;
 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按照原样,无差错的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
 3.CSMA/CD概念及原理,协议的工作过程,最短帧长与争用期的关系;
 争用期:2tao=2传播时延
 最短帧长:争用期*数据率
4.CRC差错检测,求冗余码;
5.集线器、转发器、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异同;
 转发器和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网桥和交换机(多端口的网桥)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6.了解网络适配器的主要功能及其工作在哪一层;
 功能:使得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连接。
 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第4章
 1.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关系;
 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
 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物理地址
 使用IP地址的IP数据报一旦交给了数据链路层,就被封装成了MAC帧
2.IP地址的分类,每类地址的范围,给定IP地址能够判断属于哪一类;
 3.IP数据报分片;
 4.划分子网、子网掩码;
 5.地址聚合,给出一个地址,能够知道其所在地址块,并会计算地址块中地址的个数,最大最小地址;给出一个地址块,能够合理划分子网;
 6.路由表查找(P141 例4-2);
 7.IPv6地址的记法以及零压缩技术。
128位,冒号隔开的十六进制
 8.RIP和OSPF路由协议的特点、各自优缺点。
 RIP OSPF 
 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 算法不同
 数跳数 计算链路的度量值 工作核心不同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每一个路由器都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更新过程收敛的快向本自治系统所有路由器发送消息,由于路由器发送的链路状态 【向谁发】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现在的路由表
 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 ,只涉及与相邻路由器的连通状态,与整个互联网的规模无关 发什么
 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包UDP来进行传送
 在网络层,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最大的优点是简单,只适用于小型网络, 
 更新收敛快
BGP:必须先建立TCP连接
第5章
 1.运输层的功能:提供进程间的逻辑通信
2.UDP与TCP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UDP TCP
 无连接 有连接
 尽最大努力(不可靠) 可靠
 面向报文 面向字节流
 没有拥塞控制 有
 持一对一一对多对多交互通信
 每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全双工
 首部开销小 首部开销大
3.可靠传输的原理;
 停止等待协议…
 4.可靠传输的实现;
 滑动窗口、超时重传
 5.什么是流量控制,什么是拥塞控制,理解原理;
 流量控制:抑制发送端发送速率,以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数据注入到网络中。
6.拥塞控制的四种典型方法;
 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7.理解TCP的拥塞窗口cwnd、传输轮次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8.TCP建立连接“三报文握手”过程及原理;
 9.TCP释放连接“四报文握手”过程及原理;
 10.各种计时器的作用;
 持续计时器:扩大窗口的的通知的报文段丢失,接受窗口一直为0,发送探测报文段,对方在回复时给出窗口大小,打破僵局。
 时间等待计时器:TCP连接彻底断开前的计时器,
 保活计时器:客户端主机长时间不发送报文,导致服务器白白工作
 超时重传计时器:发送的报文没有收到确认,重传。
第6章
 1.域名,域名系统DNS;
 域名系统DNS能把互联网上的主机名字转换为IP地址
 DNS是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采用C/S方式。
 通过UDP方式把请求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域名采用了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
 任何一个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层次结构的名字,即域名
 域名只是逻辑概念,并不代表计算机的物理地点
本地、顶级、权限域名服务器
 FTP基于TCP,FTP连接服务器进程端口号21,传送数据端口号20
 TFTP基于UDP,端口号69,只支持传输文件,不支持交互
2.万维网www、HTTP、HTML;
 万维网是一个分布式的超媒体系统,是超文本系统的扩充,C/S服务方式,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标志万维网上各种文档。
 代理服务器:万维网高速缓存。
 万维网搜索引擎:全文检索,分类目录。
 文档。静态文档在文件创作完毕后就存放在万维网服务器中了,浏览过程中不会改变
 动态文档:浏览器访问时,才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
 活动文档可与用户直接交流,连续改变屏幕的显示。
HTTP是应用层协议,使用TCP传输,是面向事务(一系列信息交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应用层协议,端口号80
 本身是无连接,无状态的(同一个客户,前后两次访问,服务器的响应是一样的)
 两类报文:请求报文,响应报文
 报文格式:开始行,首部行,实体主体
URL从互联网上得到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
 协议://主机名:端口/路径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方便的用链接从本页面链接到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万维网页面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传输数据,而不是表示数据
 3.电子邮件、SMTP、POP3、IMAP
发送协议:SMTP
 读取协议:POP3和IMAP
浏览器和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传送邮件时,仍然使用HTTP协议
 各邮件服务器之间,使用SMTP协议。
常用端口号
 FTP TELNET SMTP DNS TFTP HTTP SNMP SNMP(TRAP) HTTPS
 21 23 25 53 69 80 161 162 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