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街头上班的高峰期,一位上班族用优步软件叫了一部车,司机山姆接到了该订单。此时乘客和司机并不知道远在大洋之外的印度,一位名叫艾莎的女士正坐在电脑前进行优步的“实时ID审核”。起因是司机山姆在昨晚生日刮掉了胡子,这与他在系统上初始上传的照片不符,所以被平台标记。后台人工审核决定了这笔交易是否能发生,艾莎经过仔细的比对后点击了通过,最终山姆被成功授权了这单交易。
就是刚刚这简单的这一幕,每天都在不断的上演。成千上万的互联网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这些自动化难以胜任的任务,而在这些任务背后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谁,身处何处,他们只有简单一串字母或数字代替。这些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数字零工也被称为——幽灵工作者。
一,自动化最后一英里悖论;幽灵工作者的诞生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人类免于劳动的愿望却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人类去解决。即使科技解决人类部分劳动问题,但还是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也被称为自动化最后一英里悖论。如谷歌标记自动化标记图片“驼背沙发”,机器在前期并不能准确地识别这类图片,这时就需要人工标记来帮助机器完成学习。在标记500张“驼背沙发”图片之后,机器就会图片中找出相似之处,在下一次遇到相应的图片时也能准确地识别。除了标记图片,还有社交媒体对煽动性言论审核,成人图片审核(机器有时难以分辨阴茎和拇指),商品信息标记,以及商品图片比对等大量单调,琐碎乏味地的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当人工智能出错或无法完成任务时,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悄悄找人力完成这些项目。这条新的数字流水线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而流水线上运转着的不是产品零件,而是一个个项目。
二,未来的困惑;无保障的劳动者
幽灵工作者作为数字零工,他们按照平台预设被简化到一个任务和一份薪水 ,他们不会像互联网公司全职员工那样被视为公司的财产。幽灵工作者工作人员频繁更替,没有被认可的专业头衔,没有晋升的阶梯,没有奖金,没有保障。属于他们的未来更多的是一个未知数。
三,孤立的群体;缺乏交流的工作
数字化时代催生出庞大的幽灵工作者群体,他们通过API分配到任务,雇主和雇员两者之间被隔开。雇主不知道自己雇佣的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群体,工人也只能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并不清楚雇主更多的背景信息。很多时候工人面对任务只能慢慢摸索,学习,运用自己的才智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因为问一个问题意味着拖延,会让工人们失去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个险。这种自主孤立缺乏指导的工作所带来的代价却要工人自己承担。
四,算法的残酷;冷漠的设计
分配项目的系统并不完善,有些时候系统的一个小故障却给工人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曾有一名工人因系统故障,其用户账号被冻结了40小时。后来才被客服告知是平台故障的原因,他必须等待网站修复。而在此期间,他并不知道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继续工作维持收入。无意的算法残酷,缺乏共情能力的设计,将故障的风险转嫁给工人,工人作为弱势一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这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