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几年前,我偶然用一个 叫 Zine 的小app 写了两篇文章,感觉非常好。 后来在网上认识 了Zine 团队的创始人 Louis,也喜欢上了他们的另一个 App:Varlens, 最近他们推出了记笔记的 App Lattics,一些功能也很惊艳。Louis 的团队 Aura Marker Studio
是从国内发展起来的一个小团队,目前只有八个全职员工,通过跨时区远程合作,但是并没有 996,发布的三个产品反响都很不错,公司盈利情况也很健康,并不需要外界的投资。 我想,文字编辑,照相,笔记都是非常拥挤的赛道, 在这样的红海中,能做出让人感觉惊艳,还有足够收入的产品,这个团队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周末,我通过文字采访了远在多伦多的 Louis。
采访记录
邹欣:你们团队已经创立 10 年了, 我了解到你团队的核心成员原来都在大厂工作吧,为何十年前那个时间点选择单飞呢?什么条件成熟了呢?
邹欣:你们的第一个产品, Zine,我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用的,但是它刚好解决了我的痛点 – 没有公众号的人要写文章发在朋友圈,需要好的 web 编辑界面,没有广告。当时有很多文字编辑排版工具,你们为何选择了这个方向呢?
邹欣: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你,发现你们团队又做了一个 “手机上的单反摄影 App” Varlens – 我自己拍了几张照片,觉得效果挺好的,一些细节超过了我 iPhone13 的自带照片App,能讲讲你们怎么从文字编辑App 转向了照相App 呢? 在所有手机自带的照相功能都在持续优化的情况下,一个第三方App 怎么能挑战成功呢?
邹欣:最近我注意到,你们团队又发布了桌面写作和知识管理的 Lattics App,我心想,记笔记这个场景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做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习惯的笔记App,或者是纸质的笔记本,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的招数?还有什么没有覆盖的需求,还有什么隐秘的痛点呢? 看了 Lattics 的介绍,哎,的确是有几个打动我的地方,佩服!
邹欣:你们的产品覆盖了几个方向,你们是如何选择一个产品的呢?
邹欣:你们的 app 是以 mobile 为主要平台的, 很多人认为 mobile app 赚钱的大好时机已经过去了,任何一个产品类别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产品了,竞争非常激烈,你们怎么看呢?
邹欣:看起来你们的产品都是从 0 开始设计,能介绍一个典型的从构想到第一个正式上线版本的流程么?
邹欣:在产品规划和设计阶段,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是如何解决的呢? 是有核心人员做独断的决定, 还是大家投票来决定?
邹欣:在一个团队中,我们要做很多决定,有些是理性的,有些是感性的, 有些是基于某个信念(例如:我相信这个功能很重要,用户未必了解,我就要做出来!), 你们团队是如何做决定的呢? (参考)
邹欣:在产品设计的早期,你们如何快速获得潜在用户的反馈的呢?
邹欣:团队在设计/实现阶段,碰到了什么困难么,例如, 原来理论上设想可行的路径在实践并不可行?
邹欣:在测试阶段,你们如何获得真实世界的用户的反馈呢?产品上线后,有没有超出你们预想的惊喜积极反馈? 如果下载量和反应不及预期,你们会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邹欣:现在绝大多数的 App 都在用户收集数据,并用数据指导后续的产品功能和运营,我认为有些收集方法是过份了。 你怎么看这个思路?你前面提到,你们并不收集这些私人的数据,而是找用户做深度调研,这样获得的信息足够么?
邹欣:一个产品的收入都是逐渐成长的,mobile app 很多采取的是 freemium 的模式。 我了解很多用户就停留在 free 的使用阶段,在产品收入并不高的时候,你们采取什么办法增加用户的购买呢?
邹欣:现在各种 AI 技术风起云涌,你们作为一个小团队,是否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邹欣:软件研发人员,有精通某垂直领域的专才, 也有通才(全栈工程师),你们团队是有哪些风格的人多呢? 你们如何看这两种类型的工程师的发展?
邹欣:你们的团队已经合作较长时间了,如果有机会回到几年前重来一遍,你们有什么特别想改变的做法么?
邹欣:展望今后 3-5 年,你觉得软件开发作为一门赚钱的职业, 会有什么巨大变化么?
邹欣:现在 CS 在国外和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专业, 我记得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CS 专业有过一段短暂的低迷时期,但是后来蓬勃发展至今。2022 年,中国的 CS/软件学院毕业生面对很多挑战 (不景气,996,等),你们团队有非常年轻的成员么?你们是怎么面试甄选人才的? 你们团队对在校学生有什么建议?
邹欣:对,你提到的本科生,他的热情,自驱力,是非常重要的。 你们的团队成员,都是同一个团队的正式员工,还是有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的区别(例如解决某种特定任务的设计师或者工程师)?
邹欣: “出海创富”, “工程师创业” 等话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我们 CSDN 也做了一系列创富的访谈,你怎么看呢?什么人适合,需要做什么准备?
邹欣:你们是一个远程工作的团队,而且地理距离还挺遥远,那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呢? 疫情开始之后,更多的公司有了远程工作的员工(我们的经验总结), 你们团队在这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么?
邹欣:Louis 你也算是 IT 界的老兵了吧,以前用过 CSDN 么? 在刚过去的 2022 年,CSDN 的活跃用户数量有显著的增长,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在学 IT 技术、参与开源项目,当然,也有很多的人在忧虑 996,职业方向,年龄天花板,AI 是否让软件工程师失业,等问题。 你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什么话要对 CSDN 的用户讲的呢?
更多信息
这次采访的 Aura Marker Studio 三个App 的获奖情况,和部分的用户评论。
这是 Zine 获得的 Oppo 至美奖:
这是苹果官方商店给 Varlens 发的奖:
这是部分用户给 Lattics 的好评:
后记
这两天和 Louis 的采访和文字整理都是通过微信文字聊天和 http://zine.la 分享草稿中进行的。 几次来回,居然有了 20 个问答,非常感谢 Louis 的耐心细致的解释。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平时也做一些采访 (对 Python 创始人的采访, 对海外程序员的采访) 每次都觉得是一个挑战,觉得自己未必能够把对方的独特经历、洞察力展现出来,而且要让读者看这两人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能有收获,有共鸣,有能持续讨论的话题。
也感谢刘韧老师对于采访、写作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