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职场:一证在手,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

周末两日一建开考。

单位后院车位出奇的空旷,要知道,因为单位没有双休,平时即使是周末,也是各部门人员倒替休息,上班的人也不会太少。昨天,我开车进来时,偌大的停车场除了几辆公车外,只有孤零零的一辆车停在那里,车主人是一位年近退休的工作人员。任何选择停车位的感觉实在太好。

其实近些年,我单位人员考证和职称评审的劲头空前高涨,今年这个盛况,可以算是达到一个小高潮。因为眼下来看,持证就是资本,不仅意味着在职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证书补贴,还代表着即使离职,也会有大把大把的单位争着要持证人员。况且一建持证可达65岁,对女职工来说,50岁退休,往后的15年还会有单位聘请自己,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按行业惯例,将个人保险和证书转移到同一个单位,可认定为“人证合一”,不属于挂证行为。

在现行的建筑施工资质标准下,我们行业的企业运营在一部分程度上依赖于各种证书的支撑,资质合规检查中,人员持证情况是检查重点项。所以很多规模较小的单位人员持证量不够的情况下,会外聘持证人员。

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考取各类证书上,有些人员,甚至集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证书于一身,令人惊叹,遭人眼热。

考证当然是十分值得支持的事情,但我对于非本专业人员考证,或者只为考证而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情况,有不同的看法。

新的建筑施工资质标准即将颁布,原一、二、三级资质调整为甲、乙两级,据政策宣贯,新资质标准更重视单位和持证人员的实际业绩,而非单纯的以证书持有量为重。由此可以了解到,住建部在制订新的资质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因素,即经验、业绩、成果等重量要大于证书,当然并非说证书不重要。与前相比,在企业运营中,甚至有相关经验业绩的持证人员会更加吃香。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在今后的建筑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实际。

目前很多非本专业人员纷纷参加考证,有人甚至忽略本职工作,而将考证作为重中之重,以期给自己留个后路、退路。虽然目前看来,单纯的证书还有市场,但资质改革后,是否还能保持现在的局面还很难说。就拿刚才说到的集各类证书于一身的那位来说,他可不仅仅是证书多,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预决算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证书对他来说,是锦上添花,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无论将来本企业的前景如何,技能+证书都是个人最好的资历证明。

我有一个下属专员,20多岁的年轻男生,大学专业与建筑工程相关,但因为在一线做技术比较苦累,毕业后很快就转向从事行政工作,到现在也有五六年的时间,因为他的领导我喜欢亲力亲为,所以留给他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他是一个非常灵透的小伙子,但过于灵透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工作不够踏实,经我提醒已经好很多。因为历史遗留原因,我下属部室人员过多,分配到每个人的工作量都不多,所以他相对清闲,平时专注于考证,他很聪明、很认学,没几年就取得了不少证书,但这些证书没有一项与他从事的工作相关。等于说,他具备证书,却无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但是我对小伙子的前途规划有一定的忧虑。在最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的阶段,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考证上,过份依赖证书带来的短期实惠,如果资质政策有变化,将对他的长远发展不利。不仅是他个人,单位有不少人员,脱离实际盲目考证,严重者甚至放下手头工作,专心考证,几年下来,证书积攒不少,工作技能一点没长进,工资得不到提升、职位得不到晋升,就是指望将来把证书一挂,不需要工作就可以有收入、有社保。这样很可怕,政策一旦变化,最受影响的是想投机取巧的个人。

举报

相关推荐

AI歌手真的可以吗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