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与智商无关,只有躬身入局,才能独立思考

关于“独立思考”、“提升认知”,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抽离出去,站在山外才能看清楚,我的思考才是独立思考。”

 这个看法只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更全面的独立思考应该是这样:

1、疑惑:自己有一个疑惑

2、设想:提出自己的解决想法

3、入局:躬身入局,亲身实践

4、总结:复盘与思考,找出规律和本质。

我们往往只注重第1步与第2步,忽略了中间的第3、4两步,最后的结论很容易陷入偏驳之中。


为什么他开始的时候赚不到钱


小钱的主要特点是快速转向,但是每次转得太快,来不及分析自己的得失成败就已经跳到下一个跑道了,没有将前期的经验和教训沉淀为自己的原则和方法论。

当其他人经过不断沉淀后,已经单车变摩托时,他还在用双腿奔跑,肯定会落后。


三个方法破除“实践魔咒”,提升格局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纯思考,实践少”,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很多想法都仅仅是“想法”,没有动手实践的动力,因为实践需要成本、需要花钱。

有三个方法可以破除“实践魔咒”。

1、系统外小规模试点:低成本试错

这是改革开发后,中国探索出来的最有力的一种思考方式:小规模试点,验证思路的优劣。

每个政策出台之前都会在小范围做试点,看看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等。

这种方法古代也有,只不过在现代中国用得最彻底。无论是王安石的变法试点,还是雍正的革新试点,都是从小范围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

在试点过程中,其他广大区域的运转不受影响,这样可以保证整体局面在可控范围,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思考出来的方法和思路,一样可以这样操作,就是在正常流程之外做几次小实验,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太大影响。 

有个同事发现产品的部分软件模块性能较低,就拉了几个人单独优化了这些模块,但是优化后的模块没有着急合并到产品中,而是搭建了模拟环境进行测试,确认没有问题后再申请合入到产品的主流版本中。

这样的操作就有效保证了产品的稳定和性能的提升,最后他们几个人都得到了嘉奖,主要负责人还被提升为技术主管。

 有人会说:“搭建模拟环境,不也是需要耗费成本的吗?”

现在大多数的服务器性能是没有用足的,模拟个环境出来不会影响其他程序的运行,成本很低。 


2、寻找他人实践后的总结:避开明显的坑

中国有14亿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在这个基数上,我们大多数的想法其实都有人想过。

如果你认为没有人想过,其实更可能是“你不知道别人已经想过了”,这就是人口多的好处。

所以一旦你有了一个想法,就去找找,看看别人是否已经实践过这个想法,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地方在哪里。事实上,大概率情况是其他人已经实践并已经失败了。

寻找别人时间的方法很多:

(1)互联网查询:上网搜索关键词、近似词等,总是会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2)平台提问:如果找不到,就可以在知乎、百家号、头条等平台上提问,也有很大可能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3)手工分析:通过查询关键器材与原料的价格趋势、和供应商交流等,间接了解这个想法是否靠谱。

(4)同行交流:同行的人对你的想法可能更有感受,甚至他也想过,交流过程中会有惊喜收获。

(5)咨询行家: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向得到、在行这一类APP中的行家进行咨询,可能以前就有其他人向这些行家咨询过这方面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其他人的实践,就可以寻找到更多实践中的问题和风险,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思考更严谨、更有价值。


3、纸上谈兵,直到进无可进

在前面两个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字面上的总结,最简单的总结方法就是列一张对比表,左边将思路和优势列出来,右边列出所有可能的坑和规避措施。

然后逐项打分,最后对比左右两边的分值。

如果左边的优势分值较低,就继续竭尽全力寻找优势,一直到左边的优势分值高于右边的风险分值。

这个过程就是“基于实践的思考与优化过程”,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你的黄金价值

总结

每一次独立思考都是一次信念和意志的探索之旅,必须躬身入局,才有资格摘得金苹果。

很多人只是站在局外指手画脚,以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其实只是一次空想而已。

躬身入局,这是保持独立思考的唯一方法。道理人人都懂,但一旦落到自己头上,往往执行不下去,做起来才是笑到最后的王者。


(请关注镭师兄,“人人如龙”的倡导者,个人优势的强化者)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