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Linux命令--查看进程--ps--使用/教程/实例


简介

说明

        本文用示例介绍Linux查看进程的命令:ps的用法。

格式

ps [options]

示例


命令



作用



ps aux



显示所有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




ps -le



查看所有进程,而且还能看到进程的父进程的 PID 和进程优先级;



ps -l



显示自己登陆的pid的信息



ps aux --sort -rss |head -n 20



将所有的进程按照rss进行排序(从上往下由大到小)



ps ao user,pid,stat,uid,comm,

pri,etime --sort uid 



按照user,pid...从左到右排列,然后按照uid从上往下排列。

逗号分开的这些,基本是ps aux的结果项。但pri(priority),etime是例外。

comm   运行的命令

pri        优先级

e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



ps -u root



显示root用户信息



watch -n 1 'ps -e -o pid,uname,cmd,pmem,pcpu --sort=-pmem,-pcpu | head -15'



watch命令可以用来实时捕捉ps显示进程


选项


选项



含义



基本选项



-A,-e



all processes



-a



all with tty, except session leaders



a



all with tty, including other users



-d



all except session leaders



-N,--deselect



negate selection



r



only running processes



T



all processes on this terminal



x



processes without controlling ttys



通过表来选择



-C <command>



command name



-G, --Group <GID>



real group id or name



-g, --group <group>



session or effective group name



-p, p, --pid <PID>



process id



--ppid <PID>



parent process id



-q, q, --quick-pid <PID>



process id (quick mode)



-s, --sid <session>



session id



-t, t, --tty <tty>



terminal



-u, U, --user <UID>



effective user id or name



-U, --User <UID>



real user id or name



可以通过逗号或者空格隔开,例如:'-u root,nobody’,'-p 123 4567’



输出格式化



-F



BSD job control format



-f



full-format, including command lines



-l



long format



 l



BSD long format



-M, Z



add security data (for SELinux)



-O <format>



preloaded with default columns



 O <format>



as -O, with BSD personality



-o, o, --format <format>



user-defined format

(按照用户指定的顺序从左到右显示;)



s



signal format



u



user-oriented format



v



virtual memory format



X



register format



-y

    --context

    --headers

    --no-headers

    --cols, --columns, --width <num>

    --rows, --lines <num>



do not show flags, show rss vs. addr (used with -l)

display security context (for SELinux)

repeat header lines, one per page

do not print header at all

set screen width

set screen height



显示线程



H



as if they were processes



-L



possibly with LWP and NLWP columns



-m, m



after processes



-T



possibly with SPID column



杂项



-c



show scheduling class with -l option



c



show true command name



e



show the environment after command



k,--sort



specify sort order as: [+|-]key[,[+|-]key[,...]]

--sort xxx/-xx:

--sort xx:根据xx项,从上到下由大到小排序。

--sort -xx:根据xx项,从上到下由小到大排序



L



show format specifiers



n



display numeric uid and wchan



S,--cumulative



include some dead child process data



-y



do not show flags, show rss (only with -l)



-V, V, --version



display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exit



-w, w



unlimited output width



--help <simple|list|output|threads|misc|all>



display help and exit


结果含义

ps


表头



含义



USER



该进程是由哪个用户产生的。



PID



进程的 ID。



%CPU



该进程占用 CPU 资源的百分比,占用的百分比越高,进程越耗费资源。



%MEM



该进程占用物理内存的百分比,占用的百分比越高,进程越耗费资源。



VSZ



该进程占用虚拟内存的大小,单位为 KB。



RSS



该进程占用实际物理内存的大小,单位为 KB。



TTY



该进程是在哪个终端运行的。其中,?代表与终端机无关;tty1 ~ tty7 代表本地控制台终端(可以通过 Alt+F1 ~ F7 快捷键切换不同的终端),tty1~tty6 是本地的字符界面终端,tty7 是图形终端。pts/0 ~ 255 代表虚拟终端,一般是远程连接的终端,第一个远程连接占用 pts/0,第二个远程连接占用 pts/1,依次増长。



STAT



进程状态。常见的状态有以下几种:


  1. -D:不可被唤醒的睡眠状态,通常用于 I/O 情况。
  2. -R:该进程正在运行。
  3. -S:该进程处于睡眠状态,可被唤醒。
  4. -T:停止状态,可能是在后台暂停或进程处于除错状态。
  5. -W:内存交互状态(从 2.6 内核开始无效)。
  6. -X:死掉的进程(应该不会出现)。
  7. -Z:僵尸进程。进程已经中止,但是部分程序还在内存当中。
  8. -<:高优先级(以下状态在 BSD 格式中出现)。
  9. -N:低优先级。
  10. -L:被锁入内存。
  11. -s:包含子进程。
  12. -l:多线程(小写 L)。
  13. -+:位于后台。



START



该进程的启动时间。



TIME



该进程占用 CPU 的运算时间,注意不是系统时间。



COMMAND



产生此进程的命令名。


ps -le 


表头



含义



F



进程标志,说明进程的权限,常见的标志有两个:

1:进程可以被复制,但是不能被执行;

4:进程使用超级用户权限;



S



进程状态。具体的状态和"psaux"命令中的 STAT 状态一致;



UID



运行此进程的用户的 ID;



PID



进程的 ID;



PPID



父进程的 ID;



C



该进程的 CPU 使用率,单位是百分比;



PRI



进程的优先级,数值越小,该进程的优先级越高,越早被 CPU 执行;



NI



进程的优先级,数值越小,该进程越早被执行;



ADDR



该进程在内存的哪个位置;



SZ



该进程占用多大内存;



WCHAN



该进程是否运行。"-"代表正在运行;



TTY



该进程由哪个终端产生;



TIME



该进程占用 CPU 的运算时间,注意不是系统时间;



CMD



产生此进程的命令名;


进程状态

简介

一共有这些状态

R (TASK_RUNNING),                                   可执行状态

S (TASK_INTERRUPTIBLE),                       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D (TASK_UNINTERRUPTIBLE),                  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T (TASK_STOPPED or TASK_TRACED),    暂停状态或跟踪状态

Z (TASK_DEAD - EXIT_ZOMBIE),               退出状态,进程成为僵尸进程

X (TASK_DEAD - EXIT_DEAD),                   退出状态,进程即将被销毁

其他几个状态: 

             W 无驻留页,没有足够的记忆体分页可分配

             L 内存所页,有记忆体分页分配并锁在记忆体内

             <</span> 高优先级进程 

             N 低优先级进程),

Linux命令--查看进程--ps--使用/教程/实例_系统调用

R (TASK_RUNNING),可执行状态

        只有在该状态的进程才可能在CPU上运行。而同一时刻可能有多个进程处于可执行状态,这些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进程控制块)被放入对应CPU的可执行队列中(一个进程最多只能出现在一个CPU的可执行队列中)。

        进程调度器的任务就是从各个CPU的可执行队列中分别选择一个进程在该CPU上运行。

        很多操作系统教科书将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定义为RUNNING状态、而将可执行但是尚未被调度执行的进程定义为READY状态,这两种状态在linux下统一为 TASK_RUNNING状态。

S (TASK_INTERRUPTIBLE),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进程因为等待某某事件的发生(比如等待socket连接、等待信号量),而被挂起。

        这些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被放入对应事件的等待队列中。当这些事件发生时(由外部中断触发、或由其他进程触发),对应的等待队列中的一个或多个进程将被唤醒。

        通过ps命令我们会看到,一般情况下,进程列表中的绝大多数进程都处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除非机器的负载很高)。

        毕竟CPU就这么一两个,进程动辄几十上百个,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进程都在睡眠,CPU又怎么响应得过来。

D (TASK_UNINTERRUPTIBLE),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类似,进程处于睡眠状态,但是此刻进程是不可中断的。不可中断,指的并不是CPU不响应外部硬件的中断,而是指进程不响应异步信号。

        绝大多数情况下,进程处在睡眠状态时,总是应该能够响应异步信号的。否则你将惊奇的发现,kill -9竟然杀不死一个正在睡眠的进程了!于是我们也很好理解,为什么ps命令看到的进程几乎不会出现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而总是TASK_INTERRUPTIBLE状态。

        而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内核的某些处理流程是不能被打断的。如果响应异步信号,程序的执行流程中就会被插入一段用于处理异步信号的流程(这个插入的流程可能只存在于内核态,也可能延伸到用户态),于是原有的流程就被中断了。(参见《linux内核异步中断浅析》)

        在进程对某些硬件进行操作时(比如进程调用read系统调用对某个设备文件进行读操作,而read系统调用最终执行到对应设备驱动的代码,并与对应的物理设备进行交互),可能需要使用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对进程进行保护,以避免进程与设备交互的过程被打断,造成设备陷入不可控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的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总是非常短暂的,通过ps命令基本上不可能捕捉到。

        linux系统中也存在容易捕捉的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执行vfork系统调用后,父进程将进入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直到子进程调用exit或exec(参见《神奇的vfork》)。

        通过下面的代码就能得到处于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的进程:

        #include   void main() {  if (!vfork()) sleep(100); }

T (TASK_STOPPED or TASK_TRACED),暂停状态或跟踪状态

       向进程发送一个SIGSTOP信号,它就会因响应该信号而进入TASK_STOPPED状态(除非该进程本身处于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而不响应信号)。

    (SIGSTOP与SIGKILL信号一样,是非常强制的。不允许用户进程通过signal系列的系统调用重新设置对应的信号处理函数。)向进程发送一个SIGCONT信号,

       可以让其从TASK_STOPPED状态恢复到TASK_RUNNING状态。

       当进程正在被跟踪时,它处于TASK_TRACED这个特殊的状态。“正在被跟踪”指的是进程暂停下来,等待跟踪它的进程对它进行操作。比如在gdb中对被跟踪的进程下一个断点,进程在断点处停下来的时候就处于TASK_TRACED状态。而在其他时候,被跟踪的进程还是处于前面提到的那些状态。对于进程本身来说,TASK_STOPPED和TASK_TRACED状态很类似,都是表示进程暂停下来。

        而TASK_TRACED状态相当于在TASK_STOPPED之上多了一层保护,处于TASK_TRACED状态的进程不能响应SIGCONT信号而被唤醒。只能等到调试进程通过ptrace系统调用执行PTRACE_CONT、PTRACE_DETACH等

操作(通过ptrace系统调用的参数指定操作),或调试进程退出,被调试的进程才能恢复TASK_RUNNING状态。

Z (TASK_DEAD - EXIT_ZOMBIE),退出状态,进程成为僵尸进程

       进程在退出的过程中,处于TASK_DEAD状态。

       在这个退出过程中,进程占有的所有资源将被回收,除了task_struct结构(以及少数资源)以外。于是进程就只剩下task_struct这么个空壳,故称为僵尸。

       之所以保留task_struct,是因为task_struct里面保存了进程的退出码、以及一些统计信息。而其父进程很可能会关心这些信息。比如在shell中,$?变量就保存了最后一个退出的前台进程的退出码,而这个退出码往往被作为if语句的判断条件。当然,内核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别的地方,而将task_struct结构释放掉,以节省一些空间。但是使用task_struct结构更为方便,

因为在内核中已经建立了从pid到task_struct查找关系,还有进程间的父子关系。释放掉task_struct,则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数据结构,以便让父进程找到它的子进程的退出信息。

        父进程可以通过wait系列的系统调用(如wait4、waitid)来等待某个或某些子进程的退出,并获取它的退出信息。然后wait系列的系统调用会顺便将子进程的尸体(task_struct)也释放掉。

        子进程在退出的过程中,内核会给其父进程发送一个信号,通知父进程来“收尸”。这个信号默认是SIGCHLD,但是在通过clone系统调用创建子进程时,可以设置这个信号。

通过下面的代码能够制造一个EXIT_ZOMBIE状态的进程:

#include   void main() {  if (fork())  while(1) sleep(100);  }

编译运行,然后ps一下:

        只要父进程不退出,这个僵尸状态的子进程就一直存在。那么如果父进程退出了呢,谁又来给子进程“收尸”?

        当进程退出的时候,会将它的所有子进程都托管给别的进程(使之成为别的进程的子进程)。托管给谁呢?可能是退出进程所在进程组的下一个进程(如果存在的话),或者是1号进程。所以每个进程、每时每刻都有父进程存在。除非它是1号进程。

1号进程:pid为1的进程,又称init进程,linux系统启动后,第一个被创建的用户态进程就是init进程。它有两项使命:

1、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创建一系列的进程(它们都是init进程的子孙);

2、在一个死循环中等待其子进程的退出事件,并调用waitid系统调用来完成“收尸”工作;

init进程不会被暂停、也不会被杀死(这是由内核来保证的)。它在等待子进程退出的过程中处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收尸”过程中则处于TASK_RUNNING状态。

X (TASK_DEAD - EXIT_DEAD),退出状态,进程即将被销毁

       而进程在退出过程中也可能不会保留它的task_struct。比如这个进程是多线程程序中被detach过的进程(进程?线程?参见《linux线程浅析》)。或者父进程通过设置SIGCHLD信号的handler为SIG_IGN,显式的忽略了SIGCHLD信号。(这是posix的规定,尽管子进程的退出信号可以被设置为SIGCHLD以外的其他信号。)

        此时,进程将被置于EXIT_DEAD退出状态,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代码立即就会将该进程彻底释放。所以EXIT_DEAD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几乎不可能通过ps命令捕捉到。

状态转换

其他网址

​​进程的状态转换 - LRH呀 - 博客园​​

进程的初始状态

       进程是通过fork系列的系统调用(fork、clone、vfork)来创建的,内核(或内核模块)也可以通过kernel_thread函数创建内核进程。这些创建子进程的函数本质上都完成了相同的功能——将调用进程复制一份,得到子进程。(可以通过选项参数来决定各种资源是共享、还是私有。)

        那么既然调用进程处于TASK_RUNNING状态(否则,它若不是正在运行,又怎么进行调用?),则子进程默认也处于TASK_RUNNING状态。

        另外,在系统调用调用clone和内核函数kernel_thread也接受CLONE_STOPPED选项,从而将子进程的初始状态置为 TASK_STOPPED。

问答题

题目:某系统的状态转换图如图所示。



Linux命令--查看进程--ps--使用/教程/实例_子进程_02


状态转换图

(1)分别说明引起状态转换1、2、3、4的原因,并各举一个事件。

(2)为什么在转换图中没有就绪到阻塞和阻塞到运行的转换方向?

(3)一个进程的状态变换能够引起另一个进程的状态变换,说明下列因果变迁是否可能发生,原因是什么?

             (a)3→1(b)2→1(c)3→2(d)3→4(e)4→1

答:

(1)

1:就绪->执行, 当前运行进程阻塞,调度程序选一个优先权最高的进程占有处理机;

2:执行->就绪, 当前运行进程时间片用完;

3:执行->阻塞,当前运行进程等待键盘输入,进入了睡眠状态。

4:阻塞->就绪,I/O操作完成,被中断处理程序唤醒。

(2)就绪进程没有占有处理机,也即没有经过运行,其状态就不会改变。

阻塞状态进程唤醒后先要进入就绪队列,才会被调度程序选中,进入了执行状态。

(3)

(a) 3→1: 可能,当前运行进程阻塞,调度程序选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进程占有处理机。

(b)2→1:可能,当前运行进程优先级下降,调度程序选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进程占有处理机。

(c)3→2: 不可能,占有CPU的一个进程不能同时进入两个状态;在单CPU的系统中,状态3发生后,cpu没有执行进程,故不会发生状态转换2。

(d)3→4:一般不可能,不相干的两个事件。状态转换3是由于运行进程等待资源而发生的,这并不会使得阻塞队列中的进程得到资源而进入就绪队列。

但在Unix中,当系统的0#进程因runin标志而睡眠时,有(在内存)进程睡眠,就会唤醒0#进程,使其进入就绪状态,以便将该进程和在盘交换区就绪进程交换位置。

(e)4→1:一般无关,但当就绪队列为空时,一个进程被唤醒转入就绪队列后,调度程序使该进程占有处理机(但是同一个进程)。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