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四篇文章让你快速理解计算机网络(一)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2022-04-04 阅读 38
网络

目录

一、网络模型

1.OSI七层网络模型

2.网络层

3.链路层

4.物理层 

 5.物理地址

 6.宏观总结

7.扩展 (TCP/IP模型)

8.结束语

最近在做毕业项目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网络上的问题,借这个时机,回顾一下我在大学学的网络知识并加以总结,目的在于更加熟悉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我会以四个模块总结四篇,分别是网络模型、物理寻址、IP及路由、以及IP地址的应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网络模型

1.OSI七层网络模型

概念:

OSI 参考模型将网络协议提供的服务分成 7 层,并定义每一层的服务内容。实现每一层服务的是协议,协议的具体内容是规则。上下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同一层之间通过协议进行交互。

注意:简单理解就是把前四个看成是主机层面的接口交互,后面的看成是网络层面的接口交互。这样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例如: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通信,先通过主机层里面的几层然后传到网络层里面的几层逐层向下转换,然后通过网线传输比特流到达另一个用户的网络层,接着主机层,逐层向上转换,即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通信。

来一张图:加深你对OSI七大层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抓住几个难点进行突破

2.网络层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 3 层,该层的作用是通过路由寻址等方式将IP数据报从源主机发送给目标主机,如图:

解释:路由寻址其实就是物理寻址或者IP寻址,当我们的数据进入到网络层之后,我们将所有的数据段分组打包成数据包。然后源主机就会去寻找目标主机,这其中的连接方式就是路由地址。

3.链路层

链路层在物理层之上,采用差错检测、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方法,向网络层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这种服务我们其实可以不用过多的去了解他,只需要知道这种服务可以将我们刚才的数据包转换成的形式,那么我们的帧的结构很像我们学c的时候提到的指针,有一个指针域值域。如下图:

4.物理层 

物理层它只是单纯着负责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且在计算机之间传输01这样的电信号。如果这些01组合的传送毫无规则的话,计算机是解读不了的。以太网协议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我们把这个数据包称之为

 如下图:

 5.物理地址

理解了上面的OSI层及的作用及原理,我们还需要理解物理地址,才能真正的跑通网络。

物理地址也叫作MAC地址,我们都知道通信需要知道发送者的地址和接受者的地址,以太网规定,所有连入网络的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网卡”、物理地址如下图:

        

 数据包是从一块网卡,传输到另一块网卡的。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

 6.宏观总结

大家读完后应该也有自己的理解了吧,我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我们要进行用户之间的通信,重点需要知道后面三层的作用及原理: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且这三层的数据形式是什么样的要牢记,那么细枝末节的东西我们只需要知道必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物理地址,也叫作MAC地址,这个东西从网络层的路由器触发,在链路层出现。综上所述:知识点在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物理地址。如图:

7.扩展 (TCP/IP模型)

 TCP/IP模型其底层还是OSI模型,只不过由于 OSI 参考模型把服务划得过于琐碎,先定义参考模型再定义协议,有点理想化。 TCP/IP 模型则正好相反,通过已有的协议归纳总结出来的模型,成为业界的实际网络协议标准。一图即可理解:

8.结束语

本片文章就先分享到这里了,后续还有三篇三个模块,分别是物理寻址、IP及路由、以及IP地址的应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如果你觉得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哦。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