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步,一个听起来有点晦涩的词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是“区块链”。什么是区块链?为什么突然火了?能带来什么?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不妨走近这位新的“网络名人”,一探究竟。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作为“小鲜肉”,并没有被人们很好的理解。因此,目前国内外对区块链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我们仍旧是可以分析一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基础,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
我们试图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区块链。与传统的电子货币保存在银行不同,比特币基于P2P网络,因此就需要全用户共同维护全球统一的交易记录,并将数据存储在每个客户端。因此,为维持这样一个全球统一的交易记录,区块链科技应运而生。它对数据库的结构可以进行了改革,将数据分成不同的块,每个块包含过去10分钟内生成的所有比特币交易信息。同时,每个区块通过特定的信息链接到前一个区块的背后,一整套数据来回呈现,这就是“区块链”这一个名字的由来。了解其技术原理后,人们会发现,从数据库的角度来看,区块链与现有金融机构的数据库相比,有太多的优势和特点。虽然研究人员给这些特征起了不同的名字,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区块链的诸多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去中心化”。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伊彦在《区块链发展现状、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文中解读了去中心化的特点,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创新。在目前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组织架构下,人们只可以通过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如银行等)进行交易。).然而,区块链技术使用一套基于共识的数学算法来建立机器之间的“信任”网络。它通过革命性的技术(而不是信贷机构)创造信用并安全地存储交易数据,不需要任何中央机构的审核。换句话说,区块链用数据块取代了目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所有交易在一个类似全球共享的电子平台上实时显示,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每时每刻访问和查看,从而解决了目前集中式模式存在的可靠性差、安全性低、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此外,区块链还具有时间序列数据、可编程性、网络鲁棒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首先,区块链通过带时间戳的链块结构存储数据,相当于用时间给数据“贴标签”,具有高度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其次,区块链还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了可编程的脚本系统,这大幅度提升了区块链应用的灵活性。比如比特币中的脚本都不是很成熟,多用于交易目的;在以太坊中,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脚本系统智能契约,可以让更复杂、更高级的分布式应用一一实现。在网络健壮性方面,区块链采用很独特的经济激励机制(如比特币挖矿)来吸引节点完成工作,促使节点提供计算能力或其他资源,来保证整个分布式网络的平稳运行。整个分布式网络包含的节点越多,其鲁棒性就越强。除非一半以上的节点同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否则分布式网络将一直安全运作。
在人们最看重的安全方面,区块链也表现不错。
区块链技术使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来加密数据。同时,借助分布式系统各节点工作量证明等共识算法形成的强大计算能力,抵御外部袭击,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整个分布式网络提供的计算能力可以用相当惊人来形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黑客要想篡改区块链中的数据,就要花费巨大的电力、设备等成本,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