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AI语音识别

声音的数字化:从物理声波到数字信号

当人类说话时,会产生复杂的声波振动。麦克风首先捕获这些模拟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模数转换器(ADC)以极高的频率(通常为每秒16000次)对信号进行采样,测量每个时间点的振幅值,最终将连续的声音转换为离散的数字序列。

特征提取:捕捉声音的“指纹”

原始音频数据包含大量冗余信息。通过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 等技术,系统可以提取出最关键的特征参数。

MFCC模拟了人类听觉系统对频率的感知方式——我们对低频差异更敏感,而对高频差异不太敏感。通过这种转换,系统能够捕捉到声音中最具区分性的特征,就像提取声音的“指纹”一样。

声学模型:识别音素的基本单元

声学模型是语音识别系统的核心。它使用深度学习算法(通常是循环神经网络RNN或Transformer)来识别音频片段中的音素——人类语言中最小的声音单位。

现代系统通常使用连接主义时序分类(CTC)注意力机制来处理输入与输出长度不匹配的问题。例如,说“hello”可能持续1秒,但只需要输出5个字符。

语言模型:上下文的理解者

仅仅识别音素还不够,因为人类语言充满歧义。语言模型利用统计学习和深度学习,根据上下文预测最可能的词序列。

当系统听到“识别[shí bié]”和“识别[shì bié]”两种可能发音时,语言模型会根据前后词语判断“语音识别技术”比“语音石别技术”更合理,从而选择正确结果。

端到端深度学习:新一代解决方案

传统语音识别系统需要分别训练声学模型、发音词典和语言模型。而最新的端到端模型(如Google的Listen, Attend and Spell)直接从音频输入生成文本输出,大大简化了处理流程。

这些模型使用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其中编码器将音频序列转换为高级表示,解码器则将这种表示转换为文字序列。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语音识别已取得惊人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背景噪声干扰
  • 方言和口音差异
  • 同音词歧义(如“公式”与“公事”)
  • 实时处理要求

未来的语音识别系统将更加注重上下文理解、个性化适应和多模态融合(结合唇读、手势等视觉信息)。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