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


前言

传统的大语言模型(LLM)如GPT、LLaMA等主要处理文本序列,基于Transformer架构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现实世界的信息是多模态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输入。如何在现有大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多模态能力,成为了AI发展的关键技术挑战。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语言模型

核心问题:如何让文字专家学会"看"和"听"

大语言模型天生只懂文字,就像一个只会阅读的学者。多模态进化的本质问题是:如何让这个"文字专家"学会处理图像、音频等完全不同的信息形式?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语言模型_02

面临的挑战:不同模态的数据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示形式,如何建立统一的语义表示空间?

(1)文本数据的特点: 离散的token序列,维度相对较低

# 文本数据示例text = "一只可爱的小猫在阳光下睡觉"# 经过tokenization后变成:tokens = [101, 1037, 1506, 2031, 1996, 2235, 4937, 1999, 3103, 2091, 3637, 102]# 形状: [seq_len] = [12]# 每个token是离散的整数,词汇表大小通常是50k-100k

(2)图像数据的特点: 连续的像素矩阵,维度高且具有空间结构

# 图像数据示例import torchimage = torch.randn(3, 224, 224)  # RGB图像# 形状: [channels, height, width] = [3, 224, 224]# 每个像素值是0-255的连续值(或标准化后的浮点数)print(f"图像数据维度: {image.numel()}")  # 150,528个数值

(3)音频数据的特点: 时序连续信号,具有频域和时域特征

# 音频数据示例import numpy as np# 采样率16kHz,3秒音频audio_waveform = np.random.randn(48000)  # 时域信号# 转换为频谱from scipy.fft import fftaudio_spectrum = fft(audio_waveform)  # 频域特征print(f"音频时域维度: {audio_waveform.shape}")  # (48000,)print(f"音频频域维度: {audio_spectrum.shape}")  # (48000,)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大模型学习_03

解决的方法:万物皆可Token化

大语言模型的处理单元是Token(词块),从大语言模型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的关键是把所有信息都转换成Token。

文字 :天然就是Token序列

  • “Hello world” → [Hello, world]

图像:切块变Token

  • 把图片分割成16×16像素的小块
  • 每个图块编码成一个视觉Token
  • 一张224×224的图片 → 196个视觉Token

音频:切段变Token

  • 按时间窗口分割音频
  • 每段音频特征编码成听觉Token
  • 1秒音频 → 约50个听觉Token

统一处理**:所有Token拼接后输入同一个Transformer架构**

为什么这样可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是注意力机制,它本质上是在学习Token之间的关系。无论Token来自文字、图像还是音频,注意力机制都能学会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自然语言处理_04

架构设计: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路线

为什么需要重新设计架构?

传统大语言模型的架构Transformer是为处理文本序列而设计的,在面对多模态数据时存在根本性限制。

(1)输入格式限制:Transformer期望统一的张量格式

Transformer要求输入必须是[batch_size, seq_len, hidden_dim]格式。

文本数据经过Tokenization后天然符合这种格式。但图像是[channels, height, width]的像素矩阵,音频是一维采样点序列,视频是[frames, channels, height, width]四维张量。

这些异构数据无法直接输入传统LLM,必须设计新的编码方式统一格式。

(2)位置编码不匹配:一维序列vs多维结构

文本使用一维位置编码,其他模态具有不同结构特征。

图像具有二维空间结构,需要(x,y)坐标表示位置关系;音频具有时序结构,存在时间先后和频域特征;视频同时具有时空两个维度。

一维位置编码无法表达多维位置关系,导致模型无法理解空间布局和时序模式。

(3)注意力机制局限:序列依赖vs空间局部性

标准Self-Attention是为序列依赖关系设计的。

文本Attention捕捉词汇间的语义和语法关系。图像Attention需要建模空间局部性和视觉层次结构。音频Attention需要考虑时域连续性和频域谐波关系。

标准Attention没有针对其他模态的结构特征优化,效率低且难以捕捉关键关系。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自然语言处理_05

如何设计统一架构方案(Unified Architecture)?

通过模态特定的编码器将不同类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Token表示,所有token在同一序列中排列,由统一的Transformer backbone处理。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大模型入门_06

(1)模态统一编码机制

文本编码:保持传统的subword tokenization方式,每个token对应词汇表中的一个ID,通过embedding layer转换为固定维度向量。

图像编码:采用Vision Transformer的patch-based方法。将图像切分为固定大小的patches(通常16×16像素),每个patch通过线性投影层转换为token。一张224×224的图像会产生196个视觉token。

音频编码:将音频信号按时间窗口分割,每个时间段提取特征(如MFCC、mel-spectrogram)后编码为音频token。采样率16kHz、时长3秒的音频通常产生约150个音频token。

视频编码:结合空间和时间维度,既要对每一帧进行patch分割,又要建模帧间的时序关系。通常采用时空patch的方式,产生的token数量是图像的数倍。*

(2)序列构建与处理流程

Token序列拼接:将不同模态的token按照特定顺序拼接成一个长序列。通常的顺序是:特殊token(如[CLS]) + 文本token + 图像token + 音频token + 任务相关token。

统一维度对齐:所有模态的token必须具有相同的隐藏维度(如768或1024),通过各自的投影层实现维度统一。

位置编码设计:为不同模态设计不同的位置编码策略。文本使用一维位置编码,图像使用二维位置编码表示patch的空间位置,音频使用时序位置编码,最后将这些位置信息加到对应的token embedding上。

(3)注意力机制的适配

全局注意力:标准的self-attention允许任意两个token之间产生注意力连接,这使得文本token可以直接关注到相关的图像区域或音频片段。

模态感知注意力:通过attention mask或者模态特定的attention bias,控制不同模态间的交互强度。例如,可以增强文本描述与对应图像区域之间的注意力权重。

分层注意力:在浅层主要进行模态内的特征提取,在深层增强跨模态的信息交互。这种设计符合人类认知的层次化特点。

一文搞懂大语言模型如何进化为多模态大模型?看完这一篇你就懂了!!_自然语言处理_07


举报

相关推荐

搞懂Redis,这一篇就够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