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步:深度诊断,识别核心痛点
第二步:问题归类,映射解决方案
第三步:决策:引入IPD、其他方法,或组合方案
如何一步步确定“是否要引入IPD或其他方法”?
第一步:深度诊断,识别核心痛点
首先,我们必须跳出IPD,站在更高的层面。
通过与客户高层及核心团队的访谈、研讨和数据分析,厘清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关键诊断问题包括:
战略与投资层面:
- “我们是否在正确的产品上进行了投资?是否有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了没有回报的项目上?”
- “我们的产品决策是基于详尽的市场洞察和数据,还是基于老板或技术的‘拍脑袋’?”
- “我们的产品线战略清晰吗?是否存在内部多个产品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的情况?”
执行与开发层面:
- “我们的产品开发周期是否比竞争对手长?经常延误吗?”
- “产品质量问题是否频发,导致大量成本浪费在售后和返工上?”
- “部门墙是否很厚?市场、研发、生产、采购等部门是否协同困难,互相指责?”
财务与商业层面:
- “我们的产品盈利能力如何?是否经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 “产品上市成功率(达成预期商业目标)高吗?”
- “研发费用的投资回报率(ROI)是可衡量且令人满意的吗?”
第二步:问题归类,映射解决方案
将识别出的痛点进行归类,看它们主要属于哪个范畴,然后映射到可能的管理方法上。
问题类别 | 典型症状 | 可能的解决方案(不仅仅IPD) |
战略与投资决策 | 投资失误、资源分散、方向频繁变更 | IPD(核心流程:MM市场管理、Charter开发)、BLM(业务领先模型)、产品组合管理(PPM) |
跨部门协同 | 部门墙、决策缓慢、责任不清 | IPD(核心机制:跨部门团队IPMT/PDT)、矩阵式组织变革 |
开发流程与质量 | 项目延期、质量不稳定、成本失控 | IPD(结构化流程、DCP/TR)、敏捷开发(Scrum/XP)、精益开发、CMMI、全面质量管理(TQM) |
需求管理 | 需求变更频繁、产品与市场脱节 | IPD($APPEALS工具、需求管理流程)、敏捷开发(用户故事、 backlog管理) |
技术与平台 | 重复造轮子、技术积累不足、效率低下 | IPD(异步开发、CBB共用构建模块)、技术战略规划、知识管理 |
上市与生命周期 | 上市即落后、销售不会卖、服务成本高 | IPD(上市管理LPMS流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营销理论(GTM) |
第三步:决策:引入IPD、其他方法,或组合方案
现在,我们可以做出判断:
如果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系统性的,即同时涉及“战略不清晰”、“协同不畅”、“流程混乱”和“技术重用差”。
那么IPD就是一套综合、完整的解决方案。
因为它从思想、流程、组织到工具提供了一个端到端的集成框架。
而当痛点非常具体和单一,或企业规模/阶段不适配时,考虑其他方法或简化方案。
问题:
行业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如航空航天、医疗器械)。
方案:
可能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或ISO体系是更直接、更专注的解决方案。
IPD可以作为一个框架来容纳CMMI的实践。
问题:
市场需求变化极快,需要快速迭代。
方案:
可能IPD+敏捷的组合更适合。
用IPD的MM流程做前端战略和路标规划,确保“做正确的事”;
用敏捷开发模式在执行层快速迭代,“正确地做事”。
问题:
流程过于复杂可能扼杀创新和灵活性。
方案:
不建议引入全套IPD,而是萃取IPD的核心思想(如市场导向、跨团队协作、阶段评审),采用轻量化的敏捷开发或精益创业(Lean Startup) 模式。
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逐步结构化。
引入IPD的决策路径:
- 理解客户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这是背景)
- 诊断并确认客户最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这是问题)
- 判断这些痛点的本质:是战略、协同、流程、技术还是文化问题?(这是分析)
匹配解决方案:
- 系统性、多维度问题 → 推荐IPD作为核心管理框架;
- 局部、单一维度问题 → 推荐更专注的方法(如敏捷、CMMI、精益等);
- 战略/文化根源问题 → 建议先解决顶层设计问题。
制定引入策略:
即使决定引入IPD,也要根据企业现状进行裁剪,决定是全面推行还是分阶段、分模块实施。
作者简介
卫朋《硬件产品经理》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