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什么事是做生意以后才懂的?


内容

一个朋友,痴迷传统武术。每天闻鸡起舞,站桩、打坐、练套路,风雨无阻。

他研究各派心法,从《易筋经》到《洗髓经》,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能追溯每个招式的历史源流。

身上的练功服是定制的真丝,脚下的千层底布鞋是京城老字号手工纳的。

他用的兵器,紫檀木的棍,镔铁打的刀,连绑手的绷带都是上好的新疆棉。

路过公园的人都夸他,说这小伙子有古风,是真正的武学传人。

结果呢?他连小区保安都打不过。反倒是对面广场上,有个跳广场舞的大妈,年轻时在体校练过几天散打,现在偶尔跟人发生口角,三两下就能把挑衅的小青年撂倒。

朋友想不通啊,跑过去请教。

大妈擦了把汗,用看傻子的眼神打量了他那一身行头,说:

“小伙子,你这又是站桩又是心法的,琢磨得挺深。”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练的这玩意儿,从根儿上就他妈不是用来打架的啊?”

这个故事,就是我跳进“做生意”这个粪坑后,呛了无数口粪水,才悟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他妈实在的道理。

过去,我就是那个穿着真丝练功服的傻子。

总以为把自己的“内功”修炼到极致,把产品做得天下无敌,客户就会纳头便拜,钞票自动飞过来。

我以为做生意是这样的:我有一本祖传的厨艺秘籍(牛逼产品),然后我关起门来苦练切菜、颠勺、控火候(研发打磨),等我做出能发光发亮的“黯然销魂饭”(产品完美),推开门,食客就会排到法国去。

现实一拳怼在我胃上,然后掐着我脖子告诉我:你饭菜做得再香,你在厨房里把自己熏成腊肉,外面街上的人正被“第二份半价”的汉堡和“香迷糊了”的烤串勾着走,谁他妈关心你后厨在熬什么高汤?

就算有人路过你门口,你还得求人家进来尝尝,人家可能闻了闻,说“味儿不够冲”,扭头就奔着隔壁的麻辣烫去了。

做生意,根本就不是华山论剑。做生意,是街头卖艺。你功夫再深,架子再漂亮,你要是蹲在死胡同里练,鬼都看不见。

你得去最热闹的天桥,敲起最响的锣,把胸口碎大石、银枪刺喉的架势摆出来,先把人圈过来围住,后面的打赏才有可能。

这个“把人圈过来”的过程,行话叫“流量”。

一个听起来很互联网,但骨子里和天桥卖艺一样土的词。就是看客。

你开个实体店,门口经过的人就是流量。

你搞个直播,进来围观的人就是流量。

你写篇文章,点进来看的人就是流量。

流量,就是生意的氧气。没有氧,你肺活量再大,肌肉再结实,也得憋死。

所有商业模式,剥开那层唬人的外衣,内核就一句话:圈人。然后再把人,变成钱。这个过程,叫“变现”。

你以为麦当劳卖的是汉堡吗?不,它卖的是“不会出错”的标准化体验。

它的流量,是那些赶时间、图方便、不知道吃啥的人。

汉堡,只是它变现的工具。

你以为那些知识付费卖的是课程吗?不,它卖的是“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它的流量,是那些害怕被时代落下、渴望快速逆袭的年轻人。那些音频视频,就是它变现的道具。

你以为奢侈品卖的是包包吗?不,它卖的是“阶级身份”的通行证。它的流量,是那些需要外部标志来确认自身价值的人。那个Logo,只是它变现的借口。

产品,从来都不是主角。产品,只是你完成收钱这个动作的由头。

这个真相,非常扎心,

尤其对那些抱着“手艺人情结”和“产品理想主义”的人来说,不亚于信仰的崩塌。

我们从小被灌输,要“厚积薄发”。

这句话,在计划经济时代可能管用。

那时候坑就那么多,你把萝卜种得足够大,总能轮到你。

现在是什么世道?注意力稀缺,选择多到爆炸。你积得再厚,发出来的可能只是个闷屁。你还在那里蓄力,隔壁那个搞噱头的,已经靠“三天学会,月入十万”的口号,收割完一轮韭菜,开上法拉利了。

人家不跟你比内力,人家直接上喇叭,搞营销,玩人性。

你怎么办?你守着你那个“十年磨一剑”的产品,穷死在出租屋里吗?

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都耗在打磨产品上。包装设计改了八十稿,用户体验优化到极致,觉得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简直是乔布斯附体,用户见了应该跪下来哭。

然后呢?扔到市场上,屁大个水花都没溅起来。我捧着这“神作”找到用户,用户说:“嗯,不错。不过老王他们家也在做,还送赠品,我买他的了。”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傻逼。精心排练了一场莎士比亚戏剧,结果台下观众只想看二人转。后来我认识了个搞微商的老江湖,他团队一年干几个亿。我去取经,以为他会跟我讲什么产品力、什么用户忠诚度。

结果他翘着二郎腿,跟我说:“老弟,别钻牛角尖。我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圈住什么人。”

“我能圈住一帮爱美的宝妈,我就卖面膜、卖瘦身茶、卖亲子装。”

“我能圈住一帮想搞副业的打工仔,我就卖项目、卖话术、卖成功学。”

“产品是可以随便换的,但圈人的本事,是命根子。”

“我今天卖A,明天就能卖B。你抱着你那个‘旷世杰作’,流量一断,当场猝死。”

这番话,像一根撬棍,把我塞满水泥的脑袋撬开了一条缝。

我终于懂了,商人,首先得是个敲锣的,其次才是个练把式的。你的首要任务,是扯着嗓子把看客喊来,把人圈住。

至于你是表演胸口碎大石,还是徒手劈砖,那是后话。

很多人把顺序搞反了,光顾着在家闷头练硬气功,结果上了台,底下一个观众都没有。

你练给鬼看啊。

所以,做生意后知道的第一个刻骨铭心的道理就是:

放下你的产品,放下你的清高,放下你的手艺人情结。

你脑子里每天应该只循环三个问题:

我的看客在哪个广场聚集?

我怎么敲锣打鼓把他们吸引过来?

我怎么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打赏?

把这三个问题搞通了,你卖啥都差不了。

搞不通这三个问题,你就是给你个可口可乐的配方,你也能把它干倒闭。

想通了“流量就是氧气”这个道理,只是让你从一个在家闷头练功的傻子,变成了知道要去天桥占位置的“明白人”。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你会发现,那个最好的天桥,早就挤满了卖艺的。有的耍猴,有的变戏法,有的甚至直接放黄片。你上去打一套正宗罗汉拳,根本没人看。

这时候,第二个反人性的道理就冒出来了。

很多人以为,做生意是比谁的“产品”硬。稍微开点窍的,知道是比谁的“流量”大。

但真正的老炮都清楚,做生意,本质上是玩一个“定位”的游戏。

什么意思?你不是要讨好所有看客。你甚至不是要讨好大部分看客。

你要做的,是找到那一小撮,就爱看你这一口,就认你这个范儿,最舍得给你扔钱的铁杆,然后把他们伺候舒服了。

其他人,都是背景板,都是浮云,都是你赚钱路上的干扰项。

我以前做设计,总想接下所有单子。来个客户,不管多奇葩的要求,都笑脸相迎:“好的哥,没问题姐。”

结果把自己累成三孙子,钱没赚多少,差点得抑郁症。有的客户,设计费五百块,能让你出五十稿,从黑格尔的美学谈到他家的风水,把你当成私人美学顾问,凌晨两点打电话过来,说Logo的蓝色差了点感觉。

你稍微表现出不耐烦,他就觉得你态度不行,要给你差评。

有的客户,你给他做的方案价值远超收费,他用了两天,觉得没带来裂变增长,就跑来骂你是垃圾,要退款。

你跟他解释,品牌需要沉淀,需要时间,他听不进去,他觉得他花了钱,你就应该像阿拉丁神灯,实现他所有愿望。

还有的客户,天生就是砍价狂魔,你报价八千,他能还到二百五。你跟他谈设计价值,他跟你讲兄弟感情。

你跟他讲市场行情,他跟你讲他小舅子也会用美图秀秀,五十块就搞定。

被这帮人反复摩擦之后,我一度精神恍惚,觉得这行当是人间炼狱。

直到后来,我碰到一个做高端定制的高人。

他接一单的利润顶我干半年。我问他,你怎么应付这些牛鬼蛇神?

他乐了,说:“我从不应付他们。我的工作,不是在垃圾堆里扒拉金子,而是在金矿门口,就把沙子全筛掉。”

他给我看了他的客户须知。

开头第一段,就直接声明:

“本人服务准则,无法接受者请勿打扰:

认为设计能一夜改命的。

预算有限,试图用感情代替预算的。

有强烈个人审美并试图指导专业设计的。

缺乏基本尊重,把设计师当24小时客服的。”

我当时就傻了。

我说你这不把路走窄了吗?

他说:“对啊。我主动把百分之九十五的劣质客户过滤掉了。剩下的百分之五,才是我的目标客户。他们尊重专业,认可价值,付费爽快,沟通高效。我服务他们,赚钱,舒心,还有成就感。而你,在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里挣扎,试图从石头里榨出油来,能不痛苦吗?”

我醍醐灌顶。我终于明白,做生意,不是当孙子,而是当爷。

你得先亮出你的牌坊,立下你的规矩。“我就这风格,就这价格,就这脾气。”

认同你的人,自然会留下。不认同你的人,再见不送。

低级的生意,是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听起来很美好,但你累死也做不到,做到了也赚不到钱。

高级的生意,是满足一部分人的全部需求,或者全部人的一部分需求。

你不需要所有人满意,你只需要让“对的人”超级满意。

所以,不要怕拒绝客户。你必须拒绝一部分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另一部分人。

那个被你拒绝的客户,本来就不是你的客户。

他的离开,不是你的损失,而是你成功的开始。他帮你清理了战场,让你能集中火力服务好优质客户。

你应该给他鞠躬。

怎么定位?

用价格。价格是最锋利的筛子。

能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穷鬼、事逼、纠结狂、妄想症,以及压根不觉得你值这个价的人,

全筛出去。

你定价九块九。来买的人,会为了省五毛钱运费跟你磨一上午,

会因为你晚发货两小时骂你祖宗十八代,

会用了一年之后回来找你,说产品有划痕,要你假一赔三。

你跟这些人周旋,折寿。

你赚的那点利润,还不够你看心理医生的。

你把同样东西,换个说法,讲个品牌故事,定价九百九。

来买的人,下单前自己会做背调,收到货后,就算有点小瑕疵,他也会自我安慰:

“嗯,手工制品,有温度,这才独特。”他还会发朋友圈炫耀,“这设计,这质感,值这个价。”

他买的不是东西,

买的是“我跟用九块九包邮的人不是一个档次”的优越感。

他会成为你的免费宣传员,因为否定你,就等于否定他自己的品味。

便宜,招来的不是客,是祖宗。

是来消耗你、折磨你、把你拖垮的债主。

而你做生意,是为了活得更好,更自由,

不是为了当受气包,不是为了普度众生。

所以,从第一天起,

就要用你的价格,向全世界宣告:

我这里,不伺候穷神。

这里的“穷”,指的是心穷。

一个心穷的人,你白送他一套房,他都嫌物业费太贵。

除了价格,你还可以用你的“个性”来定位。

对,就是个性。也就是你的调性,你的原则,你的边界。

一个没个性的老板,就像公共垃圾桶,谁都能往里扔垃圾,扔完了还嫌你分类不细。

你必须在门口贴个告示:“本店规矩,恕不接待以下人群……”

比如,先款后货,不接受任何形式拖欠。

问“在吗”的,一律当没看见。

催进度的,直接退款请出门右转。

索要免费建议的,让他自己去百度。

你可能会说,这样不是把客户都吓跑了吗?

没错,你把那些不尊重你专业、不认可你价值、只想占你便宜的“伪客户”都吓跑了。

然后呢?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诚意、懂得“专业服务有价”的“真客户”,反而会更珍惜你。

因为他们知道,你是个有底线的人。跟你合作,干净,利落,不心累。

你越是有个性,你的客户就越规矩。

你越是没原则,你的客户就越得寸进尺。

这就是人性。专挑软柿子捏。

所以,忘掉“客户是上帝”这碗毒鸡汤吧。客户是你的朋友,是你的盟友。

你们是平等互利的。

你提供专业价值,他支付合理报酬。

这是一场合作,不是一场乞讨。

你需要找到的,是和你“气味相投”的盟友。

而不是请个“上帝”回来,天天给你气受。

好了,现在你学会了去最热闹的天桥敲锣(搞流量),

也学会了用价格和个性筛掉白嫖党,只服务铁杆粉丝(定位客户)。

你觉得你已经掌握了生意的内核。

你开始赚钱了,甚至赚得挺舒服。

但很快,你会碰到新的天花板。

你会发现,生意规模总也上不去。

每天陷在“圈人-成交-服务”的循环里,

像一头拉磨的驴,看起来很勤奋,但永远走不出那个圈。

这时候,第三个,也是更接近本质的真相,会像半夜的尿意一样,把你憋醒,让你在黑暗中陷入沉思。

这个真相是:你以为你在卖艺,其实你在卖“你”这个角儿。

什么意思?我们再回到天桥卖艺的比喻。你在最好的位置敲响了锣(流量),

你也立下了规矩,只接待欣赏你真功夫的看客(定位)。

打赏很踊跃。

但你的功夫,总有被人看腻的一天。总有更新鲜、更刺激的玩意儿出来,抢走你的观众。

你怎么维持?

靠不断练更难的招式吗?那你会累死在内卷的路上。

真正聪明的老艺人,他卖的不是一招一式,他卖的是“天桥东头李铁拳”这个名号。

看客来,不是单纯来看胸口碎大石的,

是冲着他“李铁拳”三个字来的,是信他这个人的招牌。

他们认他这个人。

今天他表演硬气功,他们叫好。

明天他改说评书,他们也捧场。

招式可以换,

但“李铁拳”这个金字招牌,不能倒。

这个“李铁拳”,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你的IP。

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

信任,是唯一抗打的免疫力。

产品可以山寨,模式可以抄袭,价格可以血拼,唯有你和客户之间那种基于“人”的信任,是别人撬不走的墙角。

为什么同样一个商品,在淘宝卖不动,在董宇辉直播间能秒光?因为多付的那部分钱,买的不只是商品,买的是对董宇辉这个人的信任。“他选的东西,有文化内涵,有品质保障。”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你老师说,你当放屁。

一个你崇拜的企业家说出来,你当成座右铭,还花钱去买他的书?

因为你信那个企业家,不信你老师。

你觉得他是个有结果、有思想的人,

他的话,有“信用背书”。

做生意做到最后,都是在做信用。

你的人设,就是你最好的产品。

你的名字,就是你最硬的通货。

很多人不懂这个。

他们藏在公司名后面,藏在产品后面,

不敢用真名示人,不敢露脸讲真话。

他们怕出丑,怕担责。

他们以为这样很聪明。

其实是把自己最值钱的资产,给扔阴沟里了。

一个没有“人格”的生意,

是无根的浮萍,是纸糊的老虎。

客户跟你之间,只有纯粹的利益交换。

今天你便宜,他来。明天别人更便宜,他走。

你对他而言,只是个随时可以替换的供货商。

你永远活在焦虑里。

而当你开始打造个人品牌,

你开始在网上输出你的观点,你的故事,你的价值观,

你开始和你的客户做朋友,

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行走的钱包。

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他们会开始信任你。

他们买你的东西,不再仅仅因为“需要”,

更是因为“喜欢你”,“认同你”。

他们会主动帮你传播,

“我认识一哥们,特靠谱,我给你他微信。”

他们会在你被质疑时,站出来为你说话。

你和他们之间,

从“交易关系”,进化成了“粉丝关系”。

你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摊贩,

你成了一个圈子的核心。

你的生意,才算真正立住了。

所以,别再傻呵呵地只知道卖货了。

要开始“经营”你自己。

把你为什么做这件事,

你对这个行当的见解,

你吃过的亏,上过的当,

都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

真实,是建立信任最快的捷径。

你不用完美无缺,

你只需要活得真实。

一个会犯错、有脾气、真性情的活人,

远比一个精心包装、毫无破绽的“假人”,

更让人愿意靠近。

当你把流量、定位、信任这三板斧都抡明白了,

你基本上已经能活得很滋润了。

你会有稳定的收入,忠实的客户,

甚至在圈子里有点小名气。

你可能会觉得,

“我已然悟道。”

“我已经掌握了财富密码。”

但如果你有机会,

能窥见那些真正在幕后操盘的大佬们的玩法,

你会发现,你之前引以为傲的所有“术”,在他们眼里,都只是皮毛。他们玩的,是另一个层面的游戏。

而这个游戏的核心,揭开了商业世界里,最冰冷,也最底层的逻辑。

这个逻辑,足以重塑你的三观。

它就是:赚钱,靠的从来不是“生产价值”,而是“分配价值”。

这句话,你品,你细品。

品不透,你创一次业,掉一层皮。

品透了,能让你直接跳过新手村,少赔几百万学费。

我们被教育的是:你要好好干活,创造价值,然后社会分给你应得的一份。这套逻辑,在“打工”这个世界里,基本成立。

你给公司创造了价值,老板分你一点,剩下的,他拿走了。

但在“做生意”这个战场,这套逻辑就是童话里的故事,骗小孩的。

在这个战场,谁在最一线流汗“创造价值”,谁往往就拿得最少。

谁在组织、在整合、在制定规则“分配价值”,谁就拿走大头。

不信你琢磨:写代码的程序员,一行行敲出软件,创造了数字世界的价值。

他们赚钱吗?赚,是血汗钱。

设计产品、定义需求的产品经理,他比程序员赚得多。

把产品包装成公司,拿去融资上市的创始人,他赚的是未来的大钱。

给公司投钱,上市后套现走人的资本方,他们动动手指,赚的钱是前面所有人加起来都望尘莫及的。

工厂里的工人,一件件做出产品,创造了实物价值。

他们赚钱吗?

不赚。

组织工人、管理工厂的厂长,他赚钱。

创立品牌、建立渠道的老板,他赚大钱。

控制原材料、金融资本的巨头,他们赚的钱,能买下整个产业链。

看明白了吗?

离“价值创造”的体力劳动越近,离“钱”就越远。

离“资源整合”和“规则制定”越近,你就越是那个分配价值的“庄家”。

那价值,是怎么被分配的?

通过设计一个“游戏规则”,

让所有进入这个游戏的人,

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

把他们创造的价值,按你设定的比例,上交给你。

公司,就是这样一个规则。

品牌,就是这样一个规则。

平台,就是这样一个规则。

资本,是所有规则里,最顶级、最无形、也最凶狠的一个。

你开个网店,

你辛辛苦苦选品、拍照、客服、打包、发货,

你是在创造价值。

但你赚的钱,

一大块要交给平台当佣金和广告费,

一块要交给物流公司,

一块要交给供应商。

最后剩下的,才是你的辛苦费。

平台制定了流量的分配规则,

它不需要自己卖一件货,

但它分配走了平台上所有商家创造的大部分价值。

所以你苦哈哈,它富得流油。

你加盟一个品牌,

你起早贪黑,经营门店,

你是在创造价值。

但你的原料、设备、装修,都必须从总部采购,价格你说了不算。

你的流水,还要按比例给品牌方分成。

你是在为品牌方的规则打工。

品牌方制定了加盟的分配规则,

它分配走了所有加盟商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做生意的终极形态,

不是去当一个更牛的生产者,

也不是去当一个更厉害的销售,

而是去成为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你要思考的,

不再是“我怎么把货卖得更好”,

而是“我怎么能设计一个模式,让很多人进来一起卖,然后我来抽水?”

不再是“我怎么服务好一个客户”,

而是“我怎么能搭建一个场子,让客户和商家自己玩起来,然后我收门票?”

这非常难。

这需要你彻底颠覆你的思维。

从一个“参与者”的思维,

切换到一个“设计者”的思维。

从一个“运动员”的身份,

切换到一个“裁判员”的身份。

运动员,有输有赢。

裁判员,永远掌控比赛。

因为规则,是他写的。

这,才是做生意后,

才知道的最冰冷,也最上头的道理。

它让你看透了财富分配的底层代码。

它让你清醒,

你混的,不是一个按劳分配的乌托邦,

而是一个按“规则”分配价值的狩猎场。

你要么是制定规则、分配价值的,

你要么是遵守规则、被分配价值的。

没有第三条路。

作者简介

卫朋《硬件产品经理》作者,实战派产品及流程专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