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07|测试与调试:构建 HWC-AIDL 的可验证体系

  • 设计好接口只是第一步,测试与调试保障其在复杂设备与场景下可靠工作。
  • 单元测试:
  • 对 AIDL 方法做语义测试:参数边界、错误码、版本不匹配。
  • Mock 服务与客户端:使用 Stub/Proxy 的替身实现,验证回调时序与线程安全。
  • 集成测试:
  • 搭建虚拟显示环境或使用测试桩 HWC,模拟模式切换、Vsync 推送、hotplug 事件。
  • 与 sfaceFlinger 的联调:提交 Transaction 与图层变更,观察 AIDL 回调与模式控制是否在一帧内对齐。
  • 压力与稳定性测试:
  • 高频 Vsync 回调、模式快速切换、外接显示插拔循环,观察 Binder 线程池、延迟与丢包。
  • 服务崩溃恢复测试:模拟服务进程重启,验证客户端重连与状态重建。
  • 调试工具:
  • dumpsys saceFlinger/dumpsys display 扩展输出 AIDL 服务状态、订阅者列表、最近错误。
  • Perfetto/Systrace:记录 AIDL 调用、回调时间线,与合成事件对齐分析瓶颈。
  • 诊断接口:getCompositionStats()getOverlayStats() 等,作为自动化回归的断言依据。
  • 兼容性矩阵:
  • 构建设备能力表:不同 SoC、不同 Android 版本的 HWC/AIDL 组合。对接口行为做基线验证,发现平台特定问题。
  • 版本滚动发布:灰度上线新接口或新字段,监控回调延迟与错误码分布。
  • 实务建议:
  • 把 AIDL 合同文档化:对每个方法的时序、错误语义、回调行为写清楚,作为开发与测试共同基准。
  • 在客户端实现健壮的重连与状态拉取(cold start sync),避免服务重启后属性丢失。
  • 总结:一套完善的测试与调试体系能让 HWC-AIDL 在复杂多变的图形管线中保持可靠。用自动化、可视化时间线与诊断接口三管齐下,确保接口既稳定又高效。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